2020-12-08 19:51:20 来源: 阅读:-
一部以房屋买卖为主题,描述形形色色的人以及人情冷暖的电视剧《安家》,在这个春天,制霸荧屏,而到了Q2,该剧再次强势登陆安徽卫视黄金档。
《安家》到底为什么这么火?本篇文章将从作者个人角度,讲述《安家》火从何来。
(一)明星效应
说到明星,那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明星。
明星,泛指在某一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。
也就是说,三百六十行,只要在自己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,都算明星。
那么,《安家》这部剧中,在各自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明星有哪些呢?我们从观众最关心的三个点来说说,他们分别是:导演、编剧、演员。看看他们各自的明星效应,或者说号召力对《安家》的火有多大比重。
1.导演安建,百分之十。
对安建这个导演,所知甚少。
不认识并不代表人家不知名,也许是孤陋寡闻呢。为了慎重起见,查了查他的情况。
老实说,不查不知道,查了也没吓一跳。
怎么说呢,虽然不知道他的名字,但他拍的电视剧确实看过几眼。比如《北风那个吹》,然后《雪花那个飘》,还有《解密》。前两部虽然只看了几集,但还算不错。说到《解密》,因为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,很是期待,可第一集看了陈学冬扮演的主角,毁原著,直接劝退。
看了看其他人对安建的评价,褒贬不一,贬多于褒。更多人对他也没什么想法,无感。
综合下来,安建个人的明星效应对《安家》的火,意义不大,给个百分之十意思意思。
2.编剧六六,百分之三十。
六六之名,很早之前就知道,但让她声名鹊起的,还是由她编剧并火遍大江南北的《蜗居》。
电视剧编剧那么多,能让普通老百姓记住名字的却很少。六六便是那很少中的一个。
任何一部影视作品,剧情设定、台词以及人物设定都是灵魂所在,而编剧就是灵魂塑造者。
六六编剧的作品,最大的特点在于对现实题材的敏感、视角的大胆,她笔下的剧情和人物接地气,充满人间烟火气。她的笔下没有琼瑶式、玛丽苏式的东西,唯有直刺人心的真实感。因为真实,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容易共情,容易代入。看的好像是电视,却又好像在看自己。
综上所述,编辑六六的个人明星效应对《安家》的火,占比百分之三十。只少不多。
3.演员孙俪和罗晋,占比百分之六十。
成就一部优秀电视剧,主演、配角、龙套、群演缺一不可,但本文着重介绍两名主演。
先说女主孙俪。
说起国内对女演员的称号,除了范冰冰的“范爷”、周迅的“迅哥儿”,好像再没有人可以和孙俪的“娘娘”一较高下了。
孙俪,孙俪,火了太久了!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火的,好像这么多年就一直没凉过。
记得第一次在电视上看见她,是一部叫《阳光像花儿一样灿烂》的电视剧,属于军旅题材,里面她和邓超是男女主。那时候他们两口子还没结婚,那部剧应该是他们因戏结缘的开始。
对于孙俪,感觉不需要介绍太多,因为知名度太高了,国民大女主啊。
说起罗晋,这名字好像在哪听过,大家可能更熟悉他老婆——唐嫣。看他的剧,《安家》是第一部。以前演过什么,不想去挖,至少在《安家》中,他饰演的徐文昌这个人物,还是相当圈粉的,除了在第一集出场时的紫嘴唇较为辣眼外,目前觉得徐文昌这个人设是完美的。
综上所述,孙俪和罗晋的个人明星效应占比百分之六十,孙俪占大头。
明星效应,其实就是观众冲谁去看的《安家》。有人奔着导演去的,有人奔着编剧去的,但更多是冲着演员去的,毕竟导演编剧属于幕后,他们的一切功力,最终都要靠荧幕上的演员来体现。所以,在明星效应占比上,演员占比多是正常的,因为观众能看到的只有演员的演绎,而演员的光环,是离不开幕后人员的付出的。
(二)剧情设定与人物塑造
明星效应的目的,是吸引观众来看。那么观众被吸引过来,能不能看得下去和爱不爱看,就要看剧情是否吸引人,要看演员的人物塑造是否成功。
显然,被明星效应吸引而来的观众没有失望,《安家》的剧情设定和人物塑造是成功的。
先说说剧情设定成功在哪
《安家》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,充满人间烟火气。里面所描述的,都是现实里的你我他需要面对的事情。
房与家,买与卖,人情冷与暖,这些事情,每时每刻都在平常人身上或者身边人身上发生着。它离我们太近了,入情处,恍若庄周梦蝶,看的好像是电视,又好似看着自己。
剧情太过接地气,让观众很容易与剧中人共情,也很容易代入剧情。
这就是剧情设定的成功所在,也是吸引观众追下去的动力。
再说说人物塑造成功之处
跟剧情设定一样,《安家》里的人物塑造也是接地气到不行。
两位店长,五个店员,安家天下静宜门店“七小福”:
“樊胜美”式家庭背景的职场女强人房似锦;
才华横溢,却心无大志,只想在基层做业务的暖男徐文昌“徐姑姑”;
入职两年未开单,上班只为守店待金龟婿的傻白甜“壁橱公主”朱闪闪;
家道中落,怒闯职场的“吃货”娄山关;
为摆脱父母溺爱求自立的“九八五”鱼化龙;
万年备胎,门店“开单小王子”的王子健,以及圆滑世故、风趣幽默的职场“老油条”谢亭丰。
七个人,不同的家庭背景,不同的人物性格,不同的家经难念。在这些人中,观众会发现,唉,这个谁谁谁跟自己好像,或者说“七小福”里的谁谁谁像你身边认识的某个人。一下子,观众和剧中人的关系拉近了,会因他们喜而喜,因他们悲而悲……
一部影视作品,能被观众如此共情对待,夫复何求?